我们要什么?

我们要成为生命共同体!

自由的活在天地宇宙间。

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言论,自由的聚会,自由的承担。

我们主张社群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或种族主义。

我们不凭借自己的族群优越感而贬低他人他族,也不因感觉他人他族比我们强,而低头为仆为奴。

我们乃是凡事念想活在同一块大地的各人各族,然后齐心为各人各族的感受与需要,共谋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生存模式。

我们坚拒操弄、愚化人民的僭主与它们的愚民政策!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实际需要:http://bancyanide.blogspot.com/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教会职事的重寻与更新—从神学、历史及实践角度探讨教会职事的更新》

书名:《教会职事的重寻与更新从神学、历史及实践角度探讨教会职事的更新》

作者:曾立华

页数:21-114

出版:香港:2006

出版社:建道神学院

简介:

这是曾立华牧师于199193年在福乐神学院修读教牧博士时的论文改写。他知道今天全球教会,正置身在不稳定、风雨飘摇的时代,它除了要回应全球性属灵和属世议题,也要重寻自己的身份,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至能以动员信徒进入社会各阶层传福音,引人归主(页14)。但问题却在于许多教牧人员、信徒领袖或热心信徒,没有清楚了解教会的职事观,因此无法把自己完善的组织起来去进行布道、栽培、牧养的工作。因此他盼望以正确的圣经、神学及历史角度,透彻剖析教会及它的职事的本质、演变和发展,然后以之指引正在转型中的华人教会,更新它的职事。

曾氏全书分三部,十章,五十五节。第一部有两章,第一章谈圣经的教会观;第二章谈新约圣经对教会本质及职事的描绘。第二部有六章,第一章谈新约职事的模式;第二章谈使徒时代后期的职事模式与演变;第三章谈第三世纪及后期教父的职事观的演变;第四章谈中世纪教会职事的演变;第五章谈宗教改革时期职事模式的改革;第六章谈近代教会职事四大制度之发展与利弊。第三部有两章,一论社会文化转型下的华人教会;一论更新华人教会的职事之建议。最后是三篇附录:即“教会是什么及不是什么”、“目标导向,增长途径?”和“华人教会分布现况”。

由于特殊原因,此文仅会评论第一部的两章和第二部的一章,也就是从“圣经的教会观”、“新约圣经对教会本质及职事的描绘”看到“新约的职事模式”。

其实,但看作者的章节安排,就可见他主要是以系统神学,而不是历史神学的方法,来整理出自己所要凸显在读者面前的真理。

这样写作的好处是,作者可以系统性介绍教会从古至今各类型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存在模式和意义,以作为今日教会的参考和观照;坏处是我们无法看见实际的历史脉络的从一而终。所以我们才会看见作者开宗明义先问教会的意义,再一一铺叙教会作为上帝子民(页25),职事作为服侍功能的引介(页28),然后才细心描绘新约的教会众多表象,如地上的盐、基督的信、新的创造、国民、客旅等(页34)。当然,他不否认教会也是一个紧密的组织、团契、圣礼、宣讲者、仆人、门徒的群体,但他建议加以调节这些古代的职事以符应这个新世代。(页36)接下来他转而探讨耶稣以及使徒们的职事模式与形态。藉此,他以耶稣的仆人模式批判了教会目前的权能统治(页83),以使徒各有千秋的侍奉服侍点出了队工(103)、品德(页103)、实习(页104)、领导(页105)、装备(页106)以及以人的需要为中心(页107)的重要性。

此外,必须肯定,作者选择以神论而不是打从研究“教会”一字的古今定义出发,也是一种创意。的确,谈论教会首先必须谈论创造宇宙、人类和神人关系的主;如果没有祂,一切都将不存在;而有了祂,又追溯祂在历史上对人展现的爱,才能加以理解祂所要求的基本神—人关系与人—人关系。当然,理清了神人关系以后,接下来原本应该处理神如何为祂所爱的人(被拣选的族类),与拒绝爱祂的人(选择不信的族类)立法这一层次,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古今“召会”或“教会”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原则与权力分配架构、结构——在旧约,我们理应根据希伯来神权法来理解召会(或以色列王国与它的后延)与它的对外关系,在新约我们则要根据教会法来理解教会(登山宝训为原则,教牧书信为细节,大公教会教会法为实施)与它的安内攘外关系。

但根据此书,作者显然没有留意到希伯来召会的管理与希罗时代犹太希腊基督徒们在治理教会时最基础的权力结构与权力运作史实。所以作者只假设了,从旧约到新约,只有一种教会,而这种教会历时5000年基本本质不变,因此依此类推它们的模式可以成为今日教会职事的典范。

事实上,处理旧约神学与新约神学议题的学者都会同意,在旧约的召会与在新约的教会,都在在经历质变与量变,而不是一成不变。而,教会的质变与量变程度,明显取决于当代促使政教合一的祭司(撒母耳)、君王(大卫、所罗门),或鼓吹政教尽可能不合一的先知(以利亚、阿摩司、弥迦等);在新约时代以迄中古世纪也一样,当教会经历了君士坦丁化,在当中主其事的历代君王、教父、主教、教皇,都在在主导着教会本质与职事的变异。因此若不是在上位的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追求在更大的程度上操纵教会而不是赋权信徒,教会至终也不至于落到一个权欲膨胀至草菅人命的地步;当然最终也不会闹出意图纠正教会路线错误1000年的改教运动。

所以简单的说,历代以来无论希伯来召会或新约教会,它们的本质虽然被上帝的爱与义的要求定规了,就是如弥迦书所说的“世人哪!耶和华已经指示你什么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什么;无非是要你行公义,好怜悯,谦虚谨慎与你的 神同行”但事实上除了耶稣基督以外,并没有任何一个召会或教会的领袖与它们的职事模式,是完美无瑕的。因此我们很难否认,史书上所记的召会与教会模式,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跟从掌权者的意志,而不是信众的信仰纯真度变化的。所以,尽管作者洋洋洒洒,但实际上仍没有真正的碰触到教会职事模式变质、转型的最关键原因。因此很让人怀疑,他如斯“去政治化”的解读与梳理史料会带出实际的重新认识教会与其职事的“新知识力量”。

但无论如何,相信作者所做的努力也不至于白费力气,因为今天香港华人教会基本上不需要担心在一国两制下的他们会遭到来自中国的行政压力,他们所应该关注的倒是来自资本主义世界推销的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影响。反之,我们这里就不同了,一方面我们要谨慎看待保守穆斯林力量借保守的种族主义重新升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担心所谓的基督徒政治人物或政治正确的宗派或牧师,不顾基层反对而与执政党走得太接近,以至抵消掉非信徒世界期待基督徒社会对不义事件与阵营表达立场的道德勇气与批判力——这正是昔日先知群体抵制大卫家天下与公元312年后许多教士因改革无望而退居旷野的情景。所以作者对香港教会发布此书,大有裨益,但对我国的华人教会则可能搔不到痒处。因为他在解读所获的相关教会史料时,做了太多让我们看来明哲保身的选择。可能他也想过,一份以探讨与解构教会权力结构的教会职事更新建议书,可能不会被保守得很基要的华人教会所接受吧?实际上,这不单是作者的论文写作的限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华人教会的限制——去政治化的思考关乎基督徒整全信仰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果一点也不察觉我们实际上正在模仿一种现代伪民主制的从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模式来统管教会,而不是像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那样,以个人与群体的真实需要为中心而带动的一种超越政治正确的全方位社会救赎工作。这就难怪华人教会许许多多牧者、长执,若不是意欲在教会建立自己的属灵地盘,或以信徒人数为业绩的“属灵分公司”,就是搞作许多以节目为诱饵的“宗教俱乐部”,并满足于一年一度的嘉年华会与只有某个程度社会意识的信众,因此自然也就越来越失去更新自己妄论改变社会的信仰原动力了。

而这都是我们探讨教会职事的模式与权力运作时绝对需要深刻反省并引以为鉴的,因为基督本身既不是以权力或美德以外的元素服侍世人,教会又怎么能为了社会影响力而争取不当得的权力与势力呢?

没有评论:

有史以来迷信人定胜天的结果...

春夏秋冬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