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什么?

我们要成为生命共同体!

自由的活在天地宇宙间。

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言论,自由的聚会,自由的承担。

我们主张社群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或种族主义。

我们不凭借自己的族群优越感而贬低他人他族,也不因感觉他人他族比我们强,而低头为仆为奴。

我们乃是凡事念想活在同一块大地的各人各族,然后齐心为各人各族的感受与需要,共谋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生存模式。

我们坚拒操弄、愚化人民的僭主与它们的愚民政策!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实际需要:http://bancyanide.blogspot.com/


显示标签为“传道解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传道解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你向左,我往右

—看亚伯拉罕大服侍小

经文:创世记13:1-18

大纲:

1.金多、牛多、地小、人摩擦(1-6)
2.仗势欺人的仆人(7)
3.大服侍小的老人(8-11)
4.大服侍小的上帝(12-17)
5.老人的感恩祭(18)

引言: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生活的,所以人与人交往难免发生摩擦、碰撞,甚至冲突,那么要如何合乎中道的解决这些摩擦、碰撞、冲突呢!看看一个老人家的见证吧!

话说,当我们的某族祖宗还是游牧民族的时候,差一点发生两叔侄的战争……

那一年,亚伯兰因为看准了牛羊市场的需求,所以借着畜牧业,发了不少的财。那时他金子、银子、牲畜都很多(1-6节)。而与他一起生活、工作、发财的侄儿罗得,也一样富有。

你知道的,以前人的财产是以牛羊、帐篷来计算的,所以当古人发达了,就需要更多土地来安顿自己,与自己家族的帐篷和牛羊。

所以游牧民族越发达,就必须住得越远,才不会因为“你的牛跑到我的草场吃草”,或“我的工人为什么帮你做工而忘记了他的本分”这些问题起争执,闹冲突。

所以亚伯兰与罗得尽管关系密切,份属叔侄,但还是无法避免社会学因素带来的摩擦与碰撞,就好像今天吉隆坡车多,摩多车子的碰撞也越多那样,除非我们学新加坡,不考虑官商勾结,只考虑人民利益,减少汽车买卖,增加公共交通设备的数量与安全。

噢,我们讲到哪里了?对,我们讲到亚伯兰的仆人欺负罗得的仆人这样的情节上。

嗯,如果你是亚伯兰,你的侄儿又是你一手带起来的,你会怎么样处理这些低层次的仆人之争?或者,你是直接处理掉罗得这个麻烦的家伙?

按常理,按人性软弱来看,大财主亚伯兰应该会像自己的仆人那样仗势欺人,对吗?

是的,在一般情况下,无论发生误解、误会、摩擦,都是大老板大完,小员工小完,大的吃小的,大的伤害小的,把人家的发言权和生存空间一举抹杀。正如在家里,作爸爸的,一家之主大完,自己的妻子、儿女、女婿、媳妇、孙儿女,都应该顺服这个大男人!所谓的男人是头嘛!在学校呢,先不论对错,老师若无能力管理班级的纪律和成绩,遭殃的还是学生;校长更是不会犯错的圣人。就像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如津巴布韦、索马里—即使把国家经济与三权分立结构搞到摇摇晃晃,摇摇欲坠,他们都不会认为自己需要悔改,需要退位让贤的。仿佛这个世界没有上帝,可以任他们为所欲为。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看见亚伯兰对侄儿罗得发飙了。

但,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你大吃一惊,你的眼睛掉了,碎片满地。因为我们可敬的亚伯兰竟然对侄儿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而且,他还是主动说的—亚伯兰主动发现问题,亚伯兰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他没有在那里坐视事情恶化到不可收拾,然后才找罗得开刀,或收拾掉罗得。

不,亚伯兰不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原来他从来没有视罗得为下人,他是看罗得为弟兄!
那就是说,亚伯兰这个大老板没有轻看靠他才把生意撑起来的侄儿。

但有没有可能,这只是亚伯兰对罗得说的门面话,实际上他心里不这么想?

有可能的,我们这里谁没有因为对人说了真心话后莫名其妙被出卖?

不过,罗得遇到的是竭力在上帝面前做完全人的亚伯兰,所以他除了听到上一句话,他接下去还听到更加不可置信的话。“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啊!这是什么话?有点乱吖!亚伯兰要赶我走?所以他叫我离开?但为什么他要说“你往左,我就往右你”,这是给我做选择啊!而且还是先给我做选择啊!就是让我先选啊!

怎么会这样?他的仆人不是欺负我的仆人吗?他怎么那么大方让我先选好地方?

但,事到如今,我与老人家的确也无法一起生活了,所以事不宜迟,机不可失,我要把握机会了。于是罗得“举目观看,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就选择了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

嗯,罗得与亚伯兰分道扬镳了,罗得赚到了水草最丰富的地方,亚伯兰只能迁移到水草第二丰富的地方。

但亚伯兰比罗得更高兴,因为他实践了大服侍小的真理!

是的,他是大的,他大在人生经验丰富,他大在财产雄厚,他大在人丁充足,他大在认识大神耶和华。

的确,罗得是小的,他小在人生经验不足,所以才会抛弃长期住帐篷的自由生活,所以他才会迁往让人不由自主的城市定居;另外,罗得也小在不认识耶和华的伟大,所以完全忽略了亚伯兰可能在失去他的陪伴后的孤单。

嗯,这样的老年人心境谁能体谅?年轻人都走了,都往城里发展,就剩下我们老人家留在乡村割胶、采可可、种稻、捕鱼。嗯,凄凉啊!他们不知道我们是鼓励他们往外发展,又不舍得他们离开的吗?这是很矛盾的心情啊!

还好,亚伯兰的悲凉有另一个比他更老的老人家知道,所以祂主动寻找亚伯兰,并且安慰他。

祂对亚伯兰说,你的心境我都知道,不过你不需要伤心难过,因为你还有很宽广的未来,看这是你所在的地方!现在你要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因为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而且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

所以,亚伯兰,你不要灰心丧志,你要振作起来,你要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亚伯兰知道,这位主动安慰他的寂寞,主动振奋他的心灵的是谁,于是他摆脱了悲伤,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住了下来,而且还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看,这就是亚伯兰,这就是因信仰耶和华而百折不挠的老人家!

他是在圣经中少数能持守大服侍小真理的人!

因著他做到了,上帝也以大服侍小的爱来回报他。

所以我们要在这段经文里学什么?

大服侍小的真理,因为我们在软弱的人面前,永远有比较占优势的那一面,而那样的优势完全是上帝的赐福,不是我们的私藏。若我们为了他人的需要,发挥了这一面的优势,就是把上帝给我们的祝福,转化成对他人的祝福了。

这才是真正的Transformer啊!

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门徒次世代

引言:

看见这四个字,两个词“使徒”+“行传”,我们心里会直接想到什么?“有些人可能想到,嗯,传,水浒传”;也有些人头脑空空,只有问号,“什么来的???”那么那些一看到字眼,脑海就会浮现画面的人,就是那些用右脑生活和感觉的人呢,你头脑里面浮现了什么画面?而那些用听觉学习的人,你们的耳朵又记起了什么曾经听过的类似字词?“门徒?”,刘德华演的香港电影《门徒》?

那么今天要谈的使徒行传,会不会就是你们心里想的,脑子里浮现的,耳朵曾经听过的东西呢?

让我们拿一点点时间看看吧!

正题:

《使徒行传》是圣经新约部分的第5卷书,就是四福音,马太、马可、路加、约翰以后的那一卷。当然,这是作者写好后,后期教会的编排法,实际上它的作者是路加,所以照理应该排在路加福音后面。这些,以后我们有机会会研究。

I 作者:

现在我们要交代的是:使徒行传的作者是谁?

嗯,古代人写书不像现代人写书;现代人写书之前就会写上大名,或写完书后,一定会记得留下名字,以示负责,或方便出名。

不,古代人写书,往往提心吊胆,因为古代书不多,识字的人也不多,反而烧书杀作者的人挺多。所以古代人若是想写书,但却不愿意用生命承担风险,他们就会托其他人的名字,比如死人或名人的名字。一来死人不会再被杀,二来名人不容易被杀。

当然,路加也不是怕死的人,因为写书时,他已经上了年纪,但他肯定怕那些反对他的书的人,特别是罗马和犹太社会的当权者,不但杀他,还烧他的书,那么这样一来他写书还有什么意义?

无论古代人或现代人,谁写书是为了被烧的?

不,人人写书为的是要传播资讯,传递观点,改变人心,影响社会,就像今天的internet和facebook,所以古代人冒风险写书和出书后,总是想看见那些听到他的书,或读到他的书的人,改变了!

所以,本书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谁,但与他同时代的教会人物,都暗示或明示这《使徒行传》的作者是希腊人路加医生,因为这书的内容和特色,与路加福音非常相似:

一、路加福音开头4节说到,“尊敬的提阿非羅先生,因為有許多人,已經把在我們中間成就了的事, 2 按照起初親眼看見的傳道人所傳給我們的,編著成書; 3 我已經把這些事從頭考查過,認為也應該按著次序寫給你, 4 讓你曉得所學到的道理,都是確實的。而《使徒行传》的开头序言也是“提阿非羅先生:我已經寫了前書,敘述耶穌開始所行所教的一切, 2 一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之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所以我们知道,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位基督徒。

二、《使徒行传》的作者是在本书第十六章才出现的,因为从第一章延续到那里的“他们”第三人称众数的叙事称呼,突然转变成“我们”,而那时候的叙事时间已是使徒保罗的第二次旅行传道了。参(徒十六6~10)而且此后,作者在大多数场合,都改以“我们”来代替“他们”(徒十六12~13,15~16;廿5,13~14;廿一1,7)。

II 路加是谁?

由于“路加”是个外邦名字,所以他极可能是外邦人,外邦基督徒。

III 写作的时间

根据路加写作的两本书的序言,可以确定《路加福音》是在《使徒行传》之前写完的,就如刚才我们提到的。而接着我们发现《使徒行传》也只写到保罗到罗马上诉皇帝,并没有提到他如何殉道(约在主后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又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被罗马将军提多摧毁,所以可以判定,使徒行传写于这两件大事发生之前,即六十五至六十八年间。

IV 本书受众

当然是作者指名道姓的“提阿非罗大人”,亦即“爱神的人”或“为神所爱的人”,并其他类似他那样,在路加时代具有崇高社会地位的人。因此可以说,路加在尝试向当代的知识分子传福音。

那么路加医生尝试对当代知识分子说什么呢?

一、那个他在此前所说的犹太人耶稣基督,虽然在耶路撒冷受难、被杀,但祂是会复活的,而且复活以后,祂马上用了40天,给门徒做了密集培训。使原本贪生怕死的门徒,都被激励起来了,并且开始想方设法,不分昼夜影响犹太人改教—即进行宗教改革,并让他们成为更具时代意义的雅巍信徒,而不是盲从犹太教的宗教教徒—所不同的是,路加医生介绍给他们的,是一个道成肉身的上帝雅巍,不是犹太人想当然的旧约上帝。

二、这复活升天的雅巍—基督,在临别前又赐下了圣灵和能力,直接兴起了12使徒中的彼得、约翰、史提凡、腓力等人,让他们不断向犹太省的犹太人传福音,也向行省内的其他非犹太人传,完整体现雅巍福音的跨界限性质。但,因着彼得、约翰、雅各等犹太血统浓厚的领袖们举棋不定,没有把“向非犹太人传福音,而不要求他们犹太化”写成基督教会的传教政策,所以这道成肉身的雅巍,就不按牌理出牌,直接拣选曾经逼迫教会的保罗,作“外邦人的使徒”,让他继承自己要在罗马非犹太人群体中要做的福音功夫。

三、可惜,保罗虽然被基督越级兴起,但却多番被自己的犹太族人,包括保守的同化外邦人以传福音的领袖拒绝。所以他只好暂时放下对犹太人的福音使命,转而依从圣灵带领,翻山越海,积极的把福音带出犹太人的圈子去,还三番四次运用水路陆路,走进罗马人的各大城市,如安提阿、哥林多、以弗所等地,把福音传开,好让更多非犹太人也能听见雅巍爱他们,救他们的好消息。

四、结果,有感自己的宗教势力可能会越来越被削弱的犹太人,不得已只好奋起直追,到每一个保罗落脚的犹太人据点,去做破坏福音、教会和保罗名誉的工作,一直到他们成功把保罗打倒为止。当然,上帝也在这些过程中不断的保护保罗和祂借保罗所做的福音工作,以致犹太人的火越煽越旺,吸引更多罗马犹太人归信。

五、最后犹太人终于在自己的城市耶路撒冷的圣殿,擒获了违反宗教法的保罗(当时圣殿尚未被毁,而保罗涉险带着未受割礼的外邦弟兄踏进了圣地范围),并把他和其他同行者交给罗马人审理。可是罗马人不想插手这些犹太人的琐碎的宗教课题,反而保护保罗向罗马皇帝提出上诉的权力,结果福音就这样传向了罗马,也应验了上帝叫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说话了。

这就是阅读使徒行传时我们基本要知道的,当然如果要知道更多关于“保罗传的福音”的爆炸性,和他所提倡可以悄悄撬动罗马政权的家户经营的神学,那就要等下一次进深阅读使徒行传的机会了。

应用:

1)路加明显同情犹太人,不愿意看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站在对立面;因此我们要学会同情的理解站在所有对立面的人,并且帮助他们在真理中复和。

2)路加反对犹太族裔主义垄断福音;换句话他反对宗教种族主义,所以我们也应该反对种族主义,并反对某些种族只能有某些宗教信仰选项的说法。

3)路加强调圣灵的工作,因为若不是圣灵感动,死硬的犹太主义者岂有可能自己发动犹太教的内部改教?这可以检讨我们在某些议题上是否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变成死硬派。

4)路加要求听见福音的人把福音传下去,不要让福音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或私产。这不需要太多解释。

5)路加福音让我们看见了教会的组织如何慢慢成形,又如何有可能因贪图名利地位的提升而腐败--他把这隐忧说在使徒行传凡物公用的理想闪现后。这是教会办检讨会时需要警惕的,因为人总是比事工重要的。

The End

注:本书钥字(引用黄迦勒现成的功夫)


「圣灵」、「祂的灵」、「主的灵」(徒一2,5,8,16;二4,17,18,33,38;四8,31;五3,9,32;六3,5,10;七51,55;八15,17,18,19,29,39;九17,31;十19,38,44,45,47;十一12,15,16,24,28;十三2,4,9,52;十五8,28;十六6,7;十九2,6;廿23,28;廿一4,11;廿八25)
「见证」、「见证人」(徒一8,22;二32,40;三15;四33;五32;十39,41,43;十三22,31;十五8;廿二5,15,18,20;廿三11;廿六5,16,22)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温柔的回答合理的解释

主题:耶稣的智慧3 ——温柔的回答合情合理的解释

经文:可二18-28

引言:我们通常怎么样面对冲突或针对性?以牙还牙?还是默默隐忍,让自己越来越感到压力,最后陷入忧郁或崩溃?让我们看看耶稣如何处理吧!

大纲:

A 问题很尖锐:“你的门徒为何不像施洗约翰和法利赛人的门徒那样禁食?”v18(隐含假设:难道是你教他们的吗?)
B 回答很温柔:“宾客不能在与新郎同座时禁食”v 19-20(合情合理)
C 进深神学暗示:“我的教导已经更新,约翰和法利赛人的教导还很守旧。”v 21-22
A’ 问题很尖锐:“你的门徒为什么在安息日犯禁?”v 24(隐含假设:难道是你教他们的吗?)
B’ 回答很合理:“人饿得受不了,就让他们充饥!因为安息日是为人的需要设立的”v 25-26(合情合理)
C’ 进深神学暗示:“我是安息日的主。”v 27-28

应用:

我们如何应付针对性的难题?是温柔有耐心的,还是急躁不耐烦的?是充满人性与创意的,还是死守规条以传统为权威的?要知道,我们的主是温柔的,也是充满人性与创意的。我们当活出温柔、人性与创意。

结论:求主帮助我们做个可以温柔处事,又有耐心和智慧回答疑问的基督徒吧!这就是福音性格。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罪、论罪、赦罪”

可二1-12

引言:罪是什么?我们通常如何感受与思考罪并处理它?

内容概要

这段经文首先铺叙这样的背景:耶稣回到他曾讲道赶鬼的迦百农,但不是在会堂讲道,而是在一个人的大房子里。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聚集听道,甚至连门前的空地都挤满了人。(可二1-2)

就在耶稣仍在讲道的当儿,有一件罪行发生了,有个瘫子被四人抬来,因为看见人多,又不愿按秩序排队,就强行拆了耶稣当时在里面讲道的建筑物盖顶,把病人缒下去……

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因为当时候巴勒斯坦地区的大型建筑物的楼台由于要用来晒谷物,或晚间让人乘凉,所以都造成平顶的,也相当坚固。若要强行拆卸,可能会伤及支撑它的栋梁,甚至造成屋顶塌陷。

所以尽管这批不速之客对耶稣的神迹力量有充足信心,但耶稣仍明确否定他们的行为,而且明白的指出他们在犯罪(s)。(可二3-5)

因此这使当时也在那里听道的几个文士大受冲击,甚至以为耶稣妄称上帝的名号,亵渎上帝。耶稣就温和的与他们讨论,并且将问题延伸到赦罪与神迹的范畴。(可二6-9)

讨论完毕,耶稣实地取材,再次展现祂作为神子的赦罪与医治的能力,使听众惊奇并赞美上帝(可二10-12)。

应用:

1) 我们听道后,是否真的让道扎根在生命里,以致可以避免犯罪?
2) 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上的各种插队行为源自我们的罪性?
3) 我们思考罪的问题时,是否深深自义而不觉?
4) 我们愿意像主耶稣那样实际参与赦罪与治罪的工作吗?

总结:但愿我们今后能更敏锐自己的插队行为,会对身边人与社会造成伤害,并
且进一步更积极的以神儿女的实质,参与赦罪与治罪的工作。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穷到没有“路”走

什么是贫穷?

缺乏衣、食、住、行?

一个人一生可能穿上几件衣?

一个人一生可能吃上几顿饭?

一个人一生可能会住多少种处所?

一个人一生可能会用多少种交通工具?

如果全世界绝大部分还活着的人,都有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他太穷吗?

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人权呢?

如果这个人活在一个单元文化的社会,但被高阶级的人歧视,甚至把他们排斥在眼界以外呢?

他不能够自由的交友,也不能自由的嫁娶,更不能自由的表达心声,他算“贫穷”吗?

而,如果他所处的社会让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样做人呢?

比如耶稣时代的罗马人从不称犹太人为人,而犹太人也从不称外邦人为人,他要如何才能正常的活在两大群体之间?

那算不算是心灵的贫穷?

登山宝训的第一个福气是给愿意承认自己心灵贫乏的人的。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永生不是一个概念

耶稣即将动身离开一个地方,有位仁兄跑来,还跪在祂面前。
他要做什么呢?
原来是要问问题!
但问什么问题需要“跑来”与“跪下”这么大动作呢?
原来是关于永生的问题。
嗯,这问题的确重要,尤其是在一个朝不保夕的帝国的殖民地上,尤其是在一个什么诫命都守完了的年轻人的身上。
而且这仁兄礼数也做足了,他不但称耶稣为夫子(意即老师),而且还加上最高德性的形容词:“良善的”。因为对耶稣来说,“良善的”,这形容词只能用来形容真正良善的上帝,而不能用在一般人身上。

好,到底这位仁兄要问什么呢?
“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嗯,这仁兄把永生看成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因做某些事而必得的生命无限延续的结果”。
那么耶稣应该如何回答他?
对于这类封闭性问题,耶稣大概只能回答:
一、“你就做某些事吧”(积极的直接回答)
二、“你就不要做某些事吧”(消极的直接回答)
三、“你应该做某事,却绝对不能做另一些事”(积极与消极并行的直接回答)

那么耶稣是否采取了以上其中一个回答模式?
喔,没有。耶稣不但没有回答,还反问过去了。
首先祂问:“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
然后祂答:“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接下来耶稣提醒他是否守了耶和华信仰者最需要遵守的十诫。
精彩的是,这仁兄不等耶稣列明十诫,就回答了:“老师,这些我从小就遵守了。”

哦,连耶和华信仰中的最高要求都做到了,真了不起。
耶稣很欣赏他,所以主动招募他加入门徒行列。
祂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再多走一步吧!去,变卖你所有的,但不要给我,去分给穷人,然后你来跟随我。”
结果耶稣团队有没有增加了多一个门徒?
没有。
为什么?因为那位仁兄一听见这句要命的话,马上脸色大变,因为他拥有太多舍不得放下的产业了。
即使他之前已经明白,眼前的夫子就是那“唯一的一位良善的”,而这唯一可称为良善的就是上帝,他还是不舍得放弃产业跟随上帝。
所以他是明知故犯的犯了第一条诫命:“不把上帝当上帝!”
最后他当然只能忧忧愁愁的离开耶稣离开永生之道。

今天,许多基督徒都要永生,都希望作某些事可以获得永生,但当他们看见、听见这经上的叙事和讲台上的传信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话是实实在在说给他们听的。
为什么事情发生得那么吊诡?
因为许多基督徒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永生(通行证)。
事实上,没有看见身边穷人,(比如弱势的印尼女佣、受苦的无忌公满、被侮辱的普南人)又不承认基督是关心他们的主的人,会有永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否”,因为永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特殊形容词,它只能用来形容永生的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是永生。所以我们若不与主同行,不行公义又不好怜悯,那么我们不但与主脱节,而且我们还是在自己离弃主的时候被离弃了。

因此,认真追求永生的人,必定不会撇下主去抓一个空洞的时间概念。
哪怕它指的是无限的时间,惟只要它仍停留在概念上,它就是空洞的。

智慧人知道,永生的就是上帝,唯有抓住上帝,并且愿意继续被祂抓住,才不会失去永生!

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如此“校”长!

关于“你人长得这么漂亮,新闻却写得这么烂”这样的形容词......

——我猜想彭“校”长相当注意女记者的容貌,而相当不注意自己的言辞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嘴脸。

——如果他不是校长还好。

唉,女记者当时应该要狠狠的回应他的。

魏家祥则不应该跳出来道歉,而是指示彭校长亲自道歉,如果彭校长自己不知道应该这么做,却以为自己仍然还是又忠实又善良的话。

注:盼望全国有如此校长的华小不多,免得以上台词变成赞美老师,贬损教学或赞美校长,贬损他的专业,如“某某校长,你人长得那么___,学校却管得那么___”

有史以来迷信人定胜天的结果...

春夏秋冬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