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真的是跑太快了,以致跟我的人很辛苦,教我的人也很辛苦。
跟我的人奇怪我为什么学得那么快,教的人奇怪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跟他抬杠。
其实对于前者,我要说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东西就快了;而知道我经常以师长为友,就明白我每次的发问和回应,都是很真诚的学问(学习去问)和交流,不是喜欢唱反调。
所以,我要跑慢一点了。
但不是比懒,而是比慢。
具体来说,新书还是要快快的看,各类解读理论还是要经常操练着用,但说话与写作时,思想就不要过度跳跃了,也不要以为很浅的道理一说人就懂;应该学习对人作不厌其烦的解释。
特别是关于统治理论,或课堂结构与教——育之间的社会性影响。
简单的说,如果国内的绝大部分课堂,都是一个人说了算,非常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回应,那么这一群如此模式生产的学生,就免不了创意有限,不容异见,安全感超低——如果往后遇到比他/她年轻的高手,当然就表现出不能容人,嫉妒,忌才的心理了。
看看我们内阁那些不大能够独立思考的部长们就明显了。
他们岂不是正在重演数十年前在上课时听一个人说了算,然后今天轮到他们自己说了算吗?
这样没有创意的学习与重演,不就是我们几十年来失败的一言堂教育的结果吗?
3 条评论:
如果有老师跟你说:“你是不是来拆我的档口?”他/她的意思未必说你来势汹汹,故意捣蛋。
你可以当她很欣赏你才识非浅,有点压力;但却很大方地预备接受你的挑战:“放马过来。”
当然,你也可以大方地回敬一句:“你的档口四平八稳,没得好拆。”
那不是皆大欢喜吗。
想请问如何去问,去交流,
但不让人家感到好像刺猬在刺他们?
可能使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吧。
发问是一门艺术。右脑的东西。当然,也可以动用左脑:用修辞。
就如:
1.“XX老师,按照您专业知识/学术水准,这个(课题)应该如何理解/掌握/发挥?”
- 你其实已经给他/她戴高帽,刺激他/她的专长(而不是激发他/她防备你)
2.“在您的学术水平上,您会如何处理这个学术难题?”
- 你已“假定”对方有一定的水平(真正有没有只有他/她知道),你让对方感到你有兴趣知道他/她如何解决或尝试解决这个学术难题)
只是例子而已。记得,是发问。多发问。必要时,才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发表自己的看法太多,就超越人所能容忍的程度,结果很容易失去听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