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什么?

我们要成为生命共同体!

自由的活在天地宇宙间。

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言论,自由的聚会,自由的承担。

我们主张社群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或种族主义。

我们不凭借自己的族群优越感而贬低他人他族,也不因感觉他人他族比我们强,而低头为仆为奴。

我们乃是凡事念想活在同一块大地的各人各族,然后齐心为各人各族的感受与需要,共谋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生存模式。

我们坚拒操弄、愚化人民的僭主与它们的愚民政策!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实际需要:http://bancyanide.blogspot.com/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在社会脉络中升起的母语议题

在社会脉络中升起的母语议题 - 神学讨论刍议 (余德林,PhD, 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

如果基督徒想成为知识人,就要确认知识人的根性不是封锁消息,而是用(所研究出来的)知识告知百姓和大众 (to inform the public),有理有据,并让公众有想后的决定。知识人不打算剥夺人们思想的机会,他们不愿意扮演电检处的角色。知识人相信文明和文明性 (civilisation and civility) 和知识承传的关系甚密,他们甚至认为不能够站出来为自己(所认定)的观点及诠释进行辩论,不让这些观点有起码的机会、被别人修正、乃至日后留存得住的文化氛围,对文明的开创是没有任何助益的。文明人的特性,就是依凭理知的论辩与说服:说服人也被人说服, 渴望被聆听也愿意聆听别人,也让别人与自己辩论。 野蛮和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自行决定对错、正误,不受讲理、讲文明的约束。野蛮对人并不具说服力, 只有文明人等待(被)说服。

如果本地的基督徒要弃绝野蛮性,就有必要提升自己思想的格局,如此才有可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为别人创造新高和可能性。(意满自得的基督徒, 可以不必理会我这段诤言)。

但什么叫做提升自己做一个有格可升的人/公民呢?免于民粹,定意与民粹主义疏远。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一国的基督徒 (尤其是想在本地充当“有见识“的传道人的先、后辈们) 要免于民粹,免于自己陷入泥沼,就有必要先明白搞民粹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并且抗拒民粹。如果基督徒的新闻与资讯传导(包括讲台信息),奶浑水喝的成分越高,其中问题是市场效应的问题,它和本地人的阅读文化 - 民粹化的生活取向 - 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水准的问题。去问问那些留学外国回来的报业人们,尤其科班出身的新闻人,他们在外国所看所读到的报纸/期刊(Guardian,Southern Post, 联合报,中国时报),把他们自己在本地刊登的作品与他们的“宗主国”的新闻拿出来比对比对,他们或许会诚实的告诉各位“转载成分的高低和新闻素质水位是测量本地报业水位的评量判准之一“。针对民粹,人们还须要警觉于“太过固定但却不求进步的意见领袖” 们霸占媒体公器的趋向。总之,抗拒民粹需要有人带动, 才会成(洪)流。例如, 罢读运动。

不是最近、而是一直以来,媒体报章对于母语的探讨,不曾停息过。人们努力的透过报章释放出观点和诠释。可以说,母语议题已经以“冲突的诠释“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场面热闹。

针对目前不同的华人团体以及其他非华族团体所进行的母语议题之讨论(这个议题),即公共的议题,基督徒在跳进这淌混水之前,要急切解决的还包括来自自己的感觉、成见、惯常的思维模式 (to think about the unthought)、情绪胜过理知的障碍,同时极力提升自己思想别人的思想 (to think about thinking) 的能量及层次,运用必要的批判性思索,即分析见到、读到、接触到的各种“论证“(arguments),包括最民粹的思考。

母语 - 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它和族裔 (ethnicity) 的关系是什么?它和社会学所说的“场域”,关系又是什么? 什么叫做母语的文化生产 (cultural production of mother tongue)?和母语有关的(文化)生产是变相的文化工业 (cultural industry) 或者一盘关系到民族大义的大盘生意吗?母语议题真的可以孤立于“既得利益”而论吗?语言有神学意含吗?

当基督徒们也在高举“文化使命”时,人们到底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文化使命:对谁说?在哪里说?谁是听众?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以下所摘录的,仅供免于八卦/民粹的进深思考者的研究方向,一种研究刍议,供各位部落格发烧友参考,并欢迎转载。


1. 何谓族裔(学)?

the term itself 词汇本身
ethnicity 族裔
race and class 种族和阶级
the current concern with ethnicity in Malaysia 马国处境对族裔的关注
from tribe to ethnic group? 从部落到群社?
kinds of ethnic relations 族裔关系 (对外谓种族/族群,对内为族裔)
Theology: analytical concepts and 'native' concepts “原住/原地”概念的神学检讨

2. 族裔分类:“我们”与“他们”, 以及陌生人
the ecology of the city: urbanisation in Malaysia 城邦的生态 - 马来西亚与城市化过程
the melting-pot metaphor: strangers in the polis 大熔炉:城邦里的陌生人
communica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沟通文化差异
stereotyping: for the sake of simplicity? 污名化
folk taxonomies, social distance 民俗规格, 社会距离
dichotomisation and complementarisation 分割与互补
ethnic stigma 族裔标签
negotiating identity 身份的协商
ethnicity for the individual 个体与族裔
Theology: what are the criteria for ethnicity? 族裔的判准

3. 强调文化独特性的社会组织
ascription as a decisive feature of ethnicity? 赋予/给与性 - 作为族裔的特征?
boundary maintenance 疆界的保存
boundary transcendence 超越疆界
degrees of ethnic incorporation 族裔整合的程度
ethnicity as resource competition 族裔与资源竞争
levels of ethnicity 族裔的层次
the theory of plural societies 多元社会的理论
ethnicity and rank 族裔与阶级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eria: yours or mine? 判准玉判准之间:你的还是我的判准?
some controversies between theology and sociology 神学与社会学的争议

4. 族裔身份与意识形态
order in the social universe 社会宇宙的秩序
anomalies: those who cannot "fit" 特例:无法入格的
entrepreneurs 企业家
analogical and digital; we and us 类比与数据; 我们及局内人
the emergence of ethnic identities 族裔身份的飚起
the creation of an ancestral identity 宗族身份的发明
history and ideology 历史与意识形态
social factors in identity processes 身份建构过程的社会因素
does Malaysian identity exist? 马莱西亚身份, 存在吗?
what do identities do? 多重身份:做什么用的?

5. 族裔与历史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族裔/族群关系的历史发展
expansions of system boundaries 系统疆界的扩张
capitalism and others 资本主义及其他
Malaysian Hua She: from ethnogenesis to cultural industry 马来西亚华社:从族裔发生学到文化工业
ethnic revitalisation: from peoples to a people 族裔的再生:从多至一民的转变 (1Malaysia?)
colonialism and migration 殖民主义与移民
the semantics of ethnic labelling: Orang Lain, Orang Darah Naga, Kering, (Bumi)putera, Ketuanan Melayu... 族裔标签讨论
modern educ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现代教育与族裔身份
ethni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族裔,历史及文化
cultural history in ethnic identity: a theologial reflection 族裔身份之于文化历史

6. 国族主义
the race to nation 种族到国家
what is nationalism? 国族主义是什么?
the nation as cultural community 国家作为文化群社
the political use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后)工业社会的政治用途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nationhood: the new election game 传讯、科技与国家
nationalism as religion and metaphoric kinship 作为宗教的国族主义, 以及隐喻性的血缘关系
the nation-state 政治实体
nationalism against the state 国家对垒政治实体
nationalism and the Other 国族主义与他者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boundaries 身份疆界的问题
a non-ethnic nationalism? 非族裔为考量的国族主义?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reconsidered 国族主义与族裔的再思

7. 少数民族与政治
minorities and majorities 多数与少数
minorities and the state 少数与政治实体
the creation of minorities in the modern world 现代世界所创出的少数民族
indigenous peoples 原住民
territorial conflict 国界冲突
stages in ethnogenesis 民族发生学的发展阶段
factors in indigenous ethnogenesis 原住民的族裔发生学
urban minorities 城市里的少数民族
boundaries processes 制造疆界的过程
does culture matter among urban migrants? 文化对于城邦移民有重要性吗?
identities and cultures: Ketuanan Patri? 身份与文化认同:基督徒的偏狭思维和实践:教会的老式经营和“原牧师主义“?
ethnicity in Malaysia: race, class and language 马来西亚的族裔:种族, 阶级与语言
the paradox of multiculturalism: in other words, relativism? 多元文化主义的吊诡:文化相对主义?
public controversies over culture: the issue of ethnic hegemony 文化的公共性争议:族裔霸权的议题
minorities and modernity: "either...or"? 民族与现代性:二元分化思维方式与少数民族

8. 非关族裔
changes in social theory: solipsism or illeity? 社会理论的改变:唯我或者外推?
changes in the social world: unity or uniformity in the church? 社会宇宙的改变:合一、统一 - 教会的问题
globalisation and local knowledge? 全球化与地方性思考的问题
identities and loyalties 身份与“(效)忠”的问题:为什么教会只能停留在“原牧师主义”以及之外的“五重职事”?
gender and ethnicity: are Christians sexists? 性别与族裔:阳具主义传统与基督徒的反省 - 指头向内的思考法
beyond ethnicity:where is the theological ground? 超越族裔的神学何处寻?
ethnicity and social capital: Is Bangsa Malaysia/1Malaysia a delusion? 族裔与社会资本
the end of ethnicity: a christian perspective 族裔的目的:基督徒观点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Peter Sengean thought. 教会之殇:一个未见之视域的讨论

没有评论:

有史以来迷信人定胜天的结果...

春夏秋冬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