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如何修行,最忌由上而下,下意识以为,“我来指导,所以我比较有灵性”的意念和行为。
可悲的是,这四年来,至少两年4次是那样惨不忍睹,其余另外两次则不愿置评,只有仅剩的两次我们感到指导者是修行者。
其实,言说:“只有我们不言说,上帝才会说话,或我们才会听见上帝的声音”,这样的说法,除了正宗以外,历来还有两个版本,一为教会掌握全权后,以为凡自己安排的人站上讲台就必定有内容,另一为沙漠修士离弃城市教会前对全权教会的全权领袖的劝告——不要说那么多,尤其是您实际上没有什么内容时。
所以好不好我们以后的退修会或进修会都用对话氏,先问起楚问题,理清楚烦恼,才尝试建议可能性方剂?
尤其是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土地,在这个不得不流行黑衣黑裤黑鞋黑咖啡黑话的年头...,奉劝那些以为自己仍然是在上的,最好就是从上到下的聆听、聆听、再聆听。
您不认识病人、病情、病史、病症,怎么那么大胆开药呢?
1 条评论:
当一位讲员被邀请来主讲一个课题时,他有自由吩咐听众静默,要求听众跟着指示做。听众无需认为那是从上而下的“统治概念。”老实说,我不觉得讲员给人这样的印象。
“病人的病情”,应该邀请的那方面需要事先提供的资料。跟讲员没有直接关系。人需要对讲员公正,他们只有两个小时的讲道时间。
想问一个问题:参与者能不能够在讲员提供的广泛指引之下、自己上路?至少,那是“属灵向导”的运作精神。根本上,这种做法就是减少操纵。
人经常把过多的期望放在讲员身上,要求他们做个人自己应该做的(走一段信仰路)。
举例:我教了释经学,学生还不懂释经,一定是我有问题?一些学生是否过于依赖老师、要我具体地提供“答案”?为什么有学生又可以掌握到自己的释经秘诀?
对话?有时,耳听听不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