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 经说,神爱世人,但神到底多爱世人?新约说,祂“甚至将独生子赐给他们”。而旧约看来则好像没有明说。那么旧约时代的人,到底知道神多爱他们吗?个人认 为,若要踏实的回答这问题,至少有五条进路。第一、仔细阅读《创世记》,从开天辟地的线性创造观开始,以普遍启示的角度(自然神学)理解神对宇宙大地和地 上万物的心意,因为神已经将整个大地都赐给世人管理;第二、从《出埃及记》开始,以解放神学为进路,整理神在某段历史时空如何借祂仆人摩西的工作批判社会 不义,并重建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三、从先知书开始,以政治神学为进路,理解先知们如何将启示知识作为一种价值法理资源,整顿、制衡与重建理想中的君王-祭司-人民的治权,因上帝不但赐给人民管治他们的君王与祭司,也赐给他们能够对君王与祭司的权力加以制衡的先知—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先知;四、从五小卷看,从文化神学角度切入,因为上帝也在非以色列人的世界里清楚宣示自己的公义与慈爱。最后,从诗篇看—特别是哀歌,因为在那里所有的个人和群体,都可以在回忆过去,挣扎当下,展望未来时直言无忌的对上帝倾心吐意,甚至投诉、控诉,要求上帝无论如何为他们开出路,所以哀歌神学可以成为所有人的神学。而以下我就会稍微介绍何谓哀歌、何谓离合体并它的神学意义。
简介
哀歌,简单的说,就是当个人或群体在面对艰难的处境而不知所措,且近乎绝望时对上帝发出的哀鸣、呼唤甚至呐喊。例如耶利米哀歌一1:“从前人烟稠密的城中,现在怎么竟然孤独地坐在那里。从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怎么竟然像个寡妇。从前在众省分中为王后的,现在怎么竟然成了奴隶。”这典型的哀歌说出了诗人沉痛的在哀悼整个城市的沦落、沦陷,因为“锡安(“锡安”原文作“锡安的女子”)所有的尊荣,都离开了她的居民。她的众领袖都像找不着牧场的鹿;在追赶的人面前无力逃走。”(耶利米哀歌一6)
其实《耶利米哀歌》原文就作《哀歌》。有学者说,哀歌(lament)和殇歌(lamentation) 是有分别的,前者只是表示处于某种艰难处境时向上帝发出的感叹和哀求,它仍然想象上帝可以介入改变这处境;后者则是对某种已经无可挽回的处境发出的悲歌。 不过我个人认同多数学者的意见,同样以为希伯来歌者吟唱写歌的目的,不仅仅只为有感而发,乃是渴望无论处在任何艰苦环境,上帝都愿意聆听哀声并赐下拯救。
简 单说,哀歌分三类:个人哀歌、集体哀歌、中保哀歌。先说前两类。由于多数哀歌在起始时,虽是个人哀叹,但很快就辗转成为希伯来信仰群体面对艰辛处境的集体 心声,因此当后来的人在不同的时令节期选择念诵哀歌,歌里的“我”与“我们”这两个原本用来界分个人与群体的代名词已经分不开;所以没有所谓的个人哀歌或 集体哀歌,而仅有已经将个人与群体的经验融汇在一起的各类哀歌。中保哀歌则指,诗人站在受苦者与上帝之间,既和两造一起面对人的挣扎与上帝的义的要求,也 愿意为挽回人神关系而以身代之。
哀歌的基本结构
一、 呼求或说明耶和华与自己当前遭遇的积极(处罚)或消极(任凭)处境的关系性变化。
二、 在说明处境的过程,表示不忿,因为感觉上耶和华好像在把有罪的和无辜的等价处理以至不愿聆听与拯救(要不然灾难岂会发生?)
三、 诚恳或反讽的信仰宣告;虽然耶和华不救我,但只要我知道祂在场就好了。
四、 继续祈求;渐渐看清楚灾难中自己族群的罪行和责任,愿意认错。
五、 但愿上帝听见;语气渐渐平和,并且更谦卑祈求—信仰回归。
因此个人认为,哀歌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它描述与表白一种完全不经修饰的信仰经历与语言。在这过程中,歌者仿佛完全不顾虑自己的言词和上帝的感受,所以也就没有过滤自己的言语和思想—看到什么说什么,感受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总之说出来以后才打算。重要的是他还有说话、申诉、埋怨、发怒,甚至发泄的对象—反之,如果完全没有对象,歌者是不会发声的。而如果知道自己的沟通对象无能为力或并不允许自己的真实心情剖白,歌者也不会或不敢表达心声。这也就意味,哀歌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希伯来人的信仰群体和思想世界,真正证实有一位愿意聆听哀歌甚至改变歌者之个体与群体处境的对象—满有怜悯又大有能力的耶和华上帝。
关于离合体
那么为什么有的哀歌要用离合体来表达?首先我们要看看何为离合体。所谓离合体也叫字母诗或贯顶诗,意思是这类诗歌均以希伯来字母的顺序排列作首字,第 一节开头用第一个字母,第二节开头用第二个字母,如此类推,若希伯来文有二十二个字母,一首完整的离合体诗歌便有二十二节了。而这样的文学表现也凸显了一 种神学与人学意义的相互完整性;人在上帝的在场中体会启示,也以完满的语言和文字结构来回应启示。当然为了更深刻的表达澎湃的感情与内容,希伯来歌者(或 哀歌编辑者)也会跳出文学风格的框框,把哀歌写到第二十一段就曳然终止,让意犹未尽的情绪引发人们更多的感受。不过多数离合体哀歌都是二十二节或二十二节 的数倍长,就如第三首哀歌,它共有六十六节,即二十二节的三倍。每三节自成一小组,均以同一字母作首,因此前三节用第一个字母,跟着三节又用第二个字母 等,二十二个字母便有六十 六节。
结论:
个 人认同学者说的,当希伯来社群选择把某篇诗人的心中哀叹与强烈祈求写成离合体诗歌,可能是为了三大目的:即易于记忆、方便背诵并吸引人人传抄。另外,这也 说明我们不需要把每一首离合体哀歌都解释为在圣灵感动下一气呵成的作品,因为当人在极端痛苦中(特别是面临自己的生存危机或国破家亡的大环境苦难),心绪 感受肯定纷乱如麻,又怎么可能在哀怨痛诉中完美的照顾到语言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但当这些哀歌辗转成为信仰群体一致认同的经验表达和历史教训,并开始具有教 诲作用,那么为了让民众易于记忆、诵读、歌唱,编者自然可能将它的形式稍加整理,比如修饰文辞加强感情渲染,赋予带韵律的节奏感以助礼仪敬拜等。所以难怪 犹太人每逢亚笔月(即俗年的正月,圣年的七月),在赎罪日前夕,都会唱这哀歌,一面纪念以色列的国难,一面举国哀痛悔罪,仰望神赦免的恩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